馆藏鉴赏 / Management Team
浏览量:
1000
博山铜炉
零售价
0.0
元
市场价
0.0
元
产品编号
所属分类
青铜器
数量
-
+
库存:
0
详细介绍
检查指南
东汉(公元25—220年)
通高13.6厘米,口径7厘米,底径10厘米
1993年南昌市青山湖区江西省银行学校出土
焚香用具。青铜质。炉底座如平底盘,盘上立柱,柱上承杯,杯口加盖,盖面似花瓣层层叠加,瓣间有孔。这种样式的熏炉称为“博山炉”,基本形制为高柄豆,上加盖,下承盘,两汉时期十分盛行,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豆型熏炉对其形制产生了直接影响。北宋徐兢记:“博山炉,本汉器也。海中有山,名博山,形如莲花,故香炉取象。”
两汉时期博山炉形制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:一方面,它与当时社会盛行的方仙道思想有密切的联系,其博山形器盖象征海上仙山,成为象征神话故事的一个物质符号;另一方面,它也与炉中燃烧的香料的改变有直接关系。在西汉初期以前,熏炉的香料均为易燃的一些草本植物。西汉中期开始,大都采用国外进口的树脂类香料,其燃点较高,炉底要放置炭火用以引燃香料,故炉内空间要求加大,炉腹加深,炉盖加大。
博山炉是富豪贵族生活的重要用具,有实际的用处,也有精神的寄托。燃香之时,烟雾缭绕,熏香既能除秽祛邪,青烟也能升腾追仙。
关键词:
香料
形制
加盖
用具
象征
加大
两汉
西汉
盛行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推荐精品
长宜子孙铭四乳四神铜镜
汉代镜铭中祈求子孙繁昌的内容很多,体现了汉代追求子孙满堂、多子多福的观念。四神图案是具有典型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元素,流行于汉代,是汉代铜镜的典型纹样之一。古代四神代表:地理方位、五行观念中四种物质、季节及阴阳等多种文化意义。汉代四神图案常代表阴阳,是一种避邪趋吉的符号。


四乳瑞兽纹铜镜
照容用具。青铜质。半圆钮座下饰有一虎,部分躯体现于座的周围。宽凹线方框的四边外的主区各饰一禽或一兽,分别为龙、凤、独角兽与虎,它们之间以乳丁相隔。宽平缘上饰卷云纹,这是东汉铜镜流行的纹样之一。铜镜浅浮雕造型,以线绘图,画面饱满。禽兽体态刚健有力,充满生气,呈现瑞祥之意。镜上画面营造出神禽瑞兽天上游,朵朵飘云相伴随的景象。


乳钉雷纹圈足铜簋
食器。铜器。口敞,折沿,深腹,高圈足。腹部主纹为云雷地中饰高尖的乳钉;口沿下方的颈部与圈足上,饰三组浅浮雕夔纹。青铜簋流行于商、周,作为祭祀、宴飨等的礼器,主要用来盛放黍稷。簋数成双,多与鼎组合使用。宋代以后铸造了不少仿商、周铜簋,主要用作供器。其器形似乎与商周者相像,但纹饰却完全不同。


荷花纹方镜
照容用具。青铜质。正方形,半圆钮。浅浮雕线条造型,细线勾出两株荷花,茎枝不显,只见叶与花。两片荷叶阔大,两朵荷花含苞欲放,它们间隔排列,对角分布。宋代铜镜铸造工艺衰落,形体单薄,造型疏浅,纹饰简化。这枚铜镜纹饰不算精美,但时代风格鲜明,形象简略,花叶硕大,线条流畅,呈现出秋风拂荷塘,花叶随波动的意境。


四串折枝花纹铜镜
花卉纹是唐镜常见的主题图案之一,花卉形态渐趋写实,不再图形化,布局从紧密繁缛变得开朗简约。铜镜题材摆脱了神道束缚,转向追求世俗的自由。这是唐代社会欣欣向上繁荣、人们生活状态轻松活泼的反映。


三蹄足带盖铜砚盒
砚亦称为研,汉代刘熙《释名》:“砚,研也,研墨使和濡也。”它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。新石器时代石砚上就有砚堂与砚池。两汉砚使用较为普遍,西汉形态原始,使用不便,用研石压墨在砚石上磨成墨汁。东汉以后由于墨形改进,不再使用研石,砚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。这时砚的主要样式:体扁圆,下有三足,上方加盖,以石、陶砚为多。东晋青瓷三足带盖砚在洪州窑与德清窑均有生产。铜盒石砚为复合材料构成,以铜作盒,石嵌其中,较完全的石、陶、瓷质砚台工艺更为复杂,更为精美。


铺首三蹄足铜炉
盛器。青铜质。敞口,斜沿微卷,腹下收,圜底近平,下承三蹄足。腹有五道凸弦纹,一对兽面铺首分置相对两侧。在古代的南昌,此种铜质器物三国就已出现,两晋大型墓中常见出土,器形基本相同,但尺寸大者,人们习称其为三足炉,也有人认为其为盛酒之器,称其为尊(盛酒器的专名)更为合理。


Copyright 2021 南昌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0079号-1 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571号
地址:南昌市东湖区新洲路2号 电话:0791-86411236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昌
周二至周日9:00-17:00(16:00停止入馆)
周一闭馆,节假日正常开放
如有需要临时闭馆,届时将告示公众

微信公众号